5月10日,《光明日报》第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刊登了北外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基地研究员杨丹的文章:《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语院校发展新格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的重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发挥外语院校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贯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念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既是理念问题,也是方向问题。关于中国大学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明确指出,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中国特色是个性、特殊性,世界一流是共性、普遍性,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深刻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更加坚定“双一流”建设的道路自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毫不动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方向,根植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深刻把握中国特色这个特殊性和首要前提,办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外语院校要深入贯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理念,扎根中国大地,为国家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方面作出新的贡献,真正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开拓教学与科研新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深刻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语院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要求,基于语言、超越语言,开拓“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构建学科发展新的格局,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语言服务提供者、世界一流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世界一流的全球治理赋能者。
“全球语言”是指突出语言教育、语言研究、语言保护、语言服务,服务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外语院校应打通招生—培养—就业—研究—服务—管理工作全流程,建设全球多语言服务平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的供需对接。加大教师、教材、辞书、语料库、文献资源、学术期刊、研究平台、国内外实践基地等建设,为各行业的国际化进程赋能。
“全球文化”是指以语言为媒介,聚焦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多语讲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基于外国文学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深入探究世界多元文明的变迁轨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全球范围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坚定文化自信,深化中外文明研究与传播,把握对外文化传播规律,用外语、“外嘴”、外媒讲好传统中国、当代中国的故事,推动世界形成客观、公正、全面、鲜活的中国观。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同时,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全球治理”是指聚焦全球知识体系构建和全球领导力培养,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重推动语言对象国研究、国别研究、区域研究、全球研究的相互印证、贯通发展,实现从“广泛的国别化”向“深度的全球化”迈进,构建全球知识图谱,加强国际组织等国家急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各行业全球胜任力。开展国际研究,以中国学者视角构建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全球发展的能力。
创建学科发展新机制
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创新学科发展机制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实要求。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外语院校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的内在需要。
外语院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面向未来,着眼外语学科创新发展,赋予中国特色外语学科建设新内涵,搭建“学科聚合、学科融合、学科联合”的发展新机制。“学科聚合”就是深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听说读写译”传统领域,凝练整合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学科方向,实现外语学科从对象国视角向全球视角、从学科视角向大学视角的转变。“学科融合”即推动外语学科和非外语学科融合发展,包括理念、平台和体系三个层面:理念融合即推动不同学科思想的融合;平台融合即建立多语种语言特征库、搭建基于多语种的应用计量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和基于多语种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融合即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服务的融合。“学科联合”就是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平台的实质性合作,共享共建优质一流学科资源,通过强强联合,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涵养一流学科生态。
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院校大有可为。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本体,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能打破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隔阂,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新时代背景下,外语院校肩负使命,要抢抓“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打造新平台,形成新优势,语通中外,道济天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文章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5/10/nw.D110000gmrb_20220510_2-06.htm